近日本报记者接到这样的反映:一些冬泳爱好者无处游泳。有时为了冬泳,不得不与相关管理者发生一些矛盾和摩擦,有时竟和管理人员玩起捉迷藏游戏,你来我走,你走我来。为了解情况,记者特地到冬泳爱好者比较集中的颐和园东南门实地看了一下。
记者看到这里的冬泳者在颐和园东南门外侧的京密引水渠内游泳。据爱好者反应,前两年冬泳者还可以在东南门内水域游,但是从去年开始颐和园管理处实施了严厉的手段禁止冬泳者在颐和园范围内游泳,从早到晚都有保安巡逻,阻止冬泳者下水。冬泳者只好转移到颐和园之外。他们说,原来在昆明湖东湖也有固定的冬泳点,后来也被取消,为了阻止冬泳者下水,保安将树枝扔到冬泳者破开的湖面中。而按照相关规定,保证市民的饮用水水质清洁,京密引水渠也是禁止游泳的。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颐和园管理处的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说,颐和园水域禁止冬泳是严格按照2002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北京市公园管理条例》第46条游人禁止在非游泳区游泳的规定执行的,而且从公园管理的角度出发,冬泳破坏了公园的绿化,有碍公园的景观,关键是不能保证安全。颐和园及颐和园南门外的京密饮水渠每年都发生溺亡事件。保安采取一些手段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冬泳者与相关管理者的矛盾不仅在颐和园一个地方存在,这是北京市多年以来的遗留问题。在北京市内,冬泳比较固定的场所除了颐和园以外还有玉渊潭、什刹海等地,都是具有多年历史的冬泳场所。但是遵照《北京市公园管理条例》和《河湖管理条例》规定,这些水域都属于非游泳区,都是禁止游泳的。原来尚可在这些水域中游泳,但是自从《北京市公园管理条例》颁布之后,各个公园加强了管理,冬泳者想在这些水域游泳比较困难。
从去年开始,冬泳缺乏场地问题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冬泳者与管理者各执一词。例如,管理者说有游人反映冬泳者在湖边河边更换衣服及在水中游泳有碍观瞻,对国家形象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冬泳者则认为这是展示中国人精神风貌的特殊方式;管理者认为在水域中游泳污染了水质,特别是在京密引水渠中污染市民饮用水,而冬泳者认为与沿渠居民向河中倾倒垃圾相比,冬泳者基本没有造成污染,等等等等。
关于种种这些争论暂且不管,提倡冬泳与缺乏场地确实已经演变成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游泳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国家是提倡冬泳健身的,而且冬泳已经被证实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健身方式,而且有助于锻炼培养人的意志品质,是一种非常好的体育健身活动。目前全国冬泳组织130多个,冬泳人数近20万人。不过这位负责人也承认,北京的冬泳者缺乏场地确实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在北京之外的其他地方,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这么严重。他认为北京自然水域相对较少,而且管理严格,对冬泳爱好者来说比较难找到一个条件合适同时又符合规定的场所。要解决这个矛盾,他认为还得需要北京市的相关部门进行协调。
冬泳者提出能否在北京市的某些自然水域辟出专门的水面进行冬泳,或者开放露天游泳池。就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冬泳俱乐部的管理单位北京体育总会。一位负责人说,其实早在去年底北京市冬泳俱乐部就已经反映过这个问题,北京市政府表态支持冬泳的开展,保证冬泳场地,并会同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园林局、北京市水利局及各区县政府等单位协调探讨过,辟出了几块水域,但是当记者询问是哪几个水域时,该负责人又说不清楚。记者又采访了北京市园林局,回复是正在与北京市有关部门协商,目前尚未有最后结果,不便答复。
那么冬泳一定要在自然水域中进行吗?关于冬泳的概念,国家体育总局游泳中心负责人解释说,一般以水温和区域界定冬泳,自然水域是一种概念,露天游泳池也可以。只要在摄氏15度以下都可以称为冬泳。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冬季还开放的露天游泳池只有清华大学和通州区,对于大多数冬泳爱好者来说,自然水域还是优先的选择。露天游泳池开放也存在着一定具体问题,如水面结冰对池壁的破坏,运营成本高而收入不足等。
眼看这个冬天就要过去,这个矛盾可能会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暂时减弱,但是冬天还会来临,那时冬泳者又该去哪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