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好焦距,清醒可见的是那面红红的,像火一样的国旗,挂在跳水馆正墙。旁边写着这样的文字:“苦练是根本,创新是灵魂,成功是目标”。镜头里的人和镜头外的人,在那面红旗前,默默地展现着执着。
镜头里的刻苦
镜头一:
田亮湿漉漉地从湛蓝的水中又一次走上跳台,已经记不清这是他一天训练课里第几个动作,只是不断地看他围着那汪碧水上下着。上梯子时他总是把脊背立得很直,脚尖轻轻地一掠,飕飕地上了10米高的跳台。 "要注意......!"实在听不清张挺教练用四川话对田亮说些什么。但做完一个动作,田亮一定会习惯性地看看教练,多年的默契在眼波里游走着。100次的水上动作加上200次的陆上动作,这是田亮一堂训练课的主要内容。
镜头二:
下午3点后的跳水馆,阳光透过天窗暖暖地映在水上。光线从水面掠过,滑向郭晶晶的右脚,脚腕上的白色绷带在这一刻好显眼。大眼睛的郭郭今天没怎么笑,好像和自己较着劲儿。钟练坐在池边的椅子上,不说话,但一开口一定点在要害,这从郭郭动作的完成上可见一斑。"哎呀,费(这里应该是好疼的意思)!"钟练急,三步并两步上前去:"哪儿碰的?贴块儿创可贴吧。"郭郭指下池沿,而后蹲下,轻轻地揉着,一句"没事儿"之后,风也似地上了跳板。
镜头三:
吴敏霞的头发有点儿零乱。皮筋儿松松地将青丝系于脑后,两侧的碎发挡住了眼睛。每做完一组动作,她会下意识地把前面的几缕掖在耳后,看看教练,点点头。"对,把感觉找出来","中间要加力","这次跳得不错"刘教练站在训练陆上动作的吊环旁,每拽一次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提醒吴敏霞的动作,这样的练习持续了10分钟。
破解镜头
这些镜头是我们抓拍到的。雅典奥运前的备战中,我们看到了跳水“梦之队”的拼搏。老将新兵,男女跳台、跳板八个项目有多少人能进入雅典的镜头,至少在6月底报名前尚无定论。中国跳水的游戏规则和举重异曲同工,家门前先来个大比拼,高手之中的高手再出去较量。谁让它是优势项目,僧多粥少,竞争残酷,伯仲之争从去年就开始了。
请看中国跳水队的奥运队员选拔办法:在去年的世锦赛、今年的世界杯和包括全国锦标赛和全国冠军赛之内的3站国内比赛中选择每个运动员最好的三次成绩计算积分。在积分排名的基础之上,再对队员的意志品质、训练水平、稳定程度、大赛经验进行综合评定。在"设站选拔+综合评定"的原则下,确定最终人选。在奥运男女3米板和10米台四个项目中,原则上每个项目不可以超过3人,所以其中一个人要兼单人和双人两项。
田亮不用说,雅典奥运会上,跳台王子的身影自不会少。自冬训开始,单人109抱膝A的动作引人注意,在雅典世界杯赛上的完美演绎增加了他的信心。作为中国跳台的第一人,田亮的自信总会给人一种快乐。教练张挺说田亮是一个聪明的人,比较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合作多年,师徒二人不用多说,事情多半可以如愿完成。
小将杨景辉和田亮两人从去年大运会始配对,合作不到两个月就拿到世界杯双人跳台的世界冠军,这位21岁的广西小伙儿有了登上雅典列车的最重砝码。对他们来说,现在的关键是提高动作的稳定性。老将胡佳凭借高难度动作也已基本确定单人跳台的另一个席位。
在中国跳水项目中,惟一不需要"第三人"的就是女子3米板。几次比赛,郭晶晶和吴敏霞的表现一直比较稳定,是一对绝对优势的跳台姐妹花。郭晶晶也自信地表示:"雅典世界杯是一个意外,只要正常发挥,胜利应该是我们的。"不过两人虽是双人板的绝配搭档,却又是单项的对手。
女子10米台和男子3米板是8项队内竞争最为激烈的项目。老将、新秀结合;难度、稳定并重,这是队内选才的一致意见。女子10米台曾是中国跳水在世界上拥有绝对优势的最后一块领地,然而近年国外队员在难度上狠下工夫,形势大变:中国队先是在悉尼奥运会上无缘女子单项冠军;后又在巴塞罗那世界锦标赛上再度和单项金牌失之交臂;在今年2月的雅典世界杯,劳丽诗的第七、许冕的第十二更让大家没有想到。雅典之战的大起大落对中国队是一次最大的考验,到目前为止,除了李婷和劳丽诗的双人项目人选牢固外,单人的名单一直待定。李娜是目前队内奥运积分最靠前的人,但最终的奥运门票她还没有拿到,原因是动作难度没有上去。可是,李娜稳定性好、动作质量高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与老将竞争的是像许冕、莫瀚娜这样的后备力量。她们的优势是动作难度大,但缺乏大赛经验,发挥起伏不定是问题所在。于是,权衡起来困难重重。
女台的竞争只限单人,男子3米板可就是全面搏杀了。彭勃、王克楠、王天凌和王峰是男子3米板的四根台柱子,奥运名单应该不会跑出这个圈子。而他们直接面对的就是俄罗斯跳水沙皇萨乌丁和世锦赛新贵多布罗斯科克的挑战。
镜头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跳水馆的万花筒中诠释着自我,我们看着台上他们的不懈耕耘,不免心生怜惜。都是在那红红的,像火一样的国旗前流血流汗过的人,为什么要有如此残酷的选择?
镜头外的努力
镜头内的精彩是要吸收热量的。为了奥运那一瞬的辉煌,所有的人都得付出。新跳水馆就是最好的证明。
以前的跳水陆上训练场设在老练习馆,是在主要场地旁的两块狭长地带。那里条件艰苦,而且体操、篮球、跳水共用。冬天是教练最操心的,因为陆上训练结束后,孩子们身上的汗水未干,就得往跳水馆跑,从练习馆到跳水馆要500米,小风一吹,队员很容易感冒。长期分家训练,管理和系统性上也不好控制,给跳水队造成诸多不便。一般场馆都是10年一个维护周期,老馆设备陈旧,几年的小修小补都没大起色,2003年的下半年,国家下大本钱对跳水馆进行大力改造。
"以运动员训练为本,增加科技含量,跟上世界水平",在这个标准下,新馆亮相了。一层是水上训练场和新增的两个陆上训练场,二层的舞蹈房配备各种健身器械。陆上训练场的弹网从原有的10张变成18张,跳板从13块加为24块,海绵坑从10个增为18个。水上训练场的跳台和跳板数量也比以前增加了3倍,尤其是新设的双人台,使双人训练更有针对性。硬件设施的大量增设让队员有了更为便利和舒适的训练环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和跳水运动员有密切关系的池水。跳水运动员的皮肤都会显出一种与常人不同的白色,头发也像染过一般,呈淡黄色,这是长期接触液氯过滤后的水产生的反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训练局按以往十倍的造价引进国外先进的臭氧过滤器,通过分离空气中的臭氧,在活性炭罐里对池水进行消毒,经过一天两次的过滤,专家们拍着胸脯保证:现在的池水比纯净水还要干净,即便喝进去也不会对身体有损害。为了让过滤后的纯净水更好地循环,他们把以前南北方向的水流变成从池底上百个出水口出水的新水循环。这样,消过毒的水从简单的水表循环最终完成全面循环,再加上水温每天保持在28摄氏度,从雅典世界杯比赛回来的队员们都感慨道:"比较雅典24摄氏度的水温,还是家里的水温舒服。"
从高台入水,水瞬间产生的强大冲击是外行人不了解的。以前也有过运动员入水时造成眼角膜脱落的情况。为减少这样的危险,队里引进了国外最好的技术。在与跳台垂直的3平方米的区域内,布局了若干出气孔。在队员做高难度动作没有把握时,只需按一下墙上的按钮,水面就会出现一个高50多公分、持续20秒的气浪。它会有效地减少运动员与水面瞬间的撞击力,意外也就相应减少了。
在新馆改建全过程中,工程人员一直在听取队内的意见。跳水队在天津集训时,工程组几次往返与天津和北京之间,商量场馆的细节问题,直到队里说没问题后才敲定。
以前队员训练时没有自己的衣柜,衣服到处散落,丢了也不知道。厕所只有两个便池,浴室的木门年久失修,锈迹斑斑,地方狭小,通风也成问题。跳台虽设有电梯,但没有防水设施,又是民用电梯,安全没有保障。外宾来参观,场馆处的人最不愿意带路,"实在是面子上过不去。"现在好了,新馆里十几个喷头一排的现代浴室;考究的大理石地面,100多平方米的超大空间;每人两扇门的大更衣箱;国际上最先进的防水液压电梯,处处都显露着科技成分。训练场一下变得赏心悦目起来。
硬件设施有了保障,软件方面的支持自然也要到位。从2003年起,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设计了一套专门负责队员训练现场的录放系统。一套动作结束后,队员会径直走到电脑前,看自己刚完成的动作录像。这套系统把每个人的起跳角度、入水情况尽收其中,慢放、倒放、动作分析都可以在系统里完成。技术人员还将启用一套在宿舍就可观看的跳水动作分析系统,方便队员随时观看训练镜头分析动作。
奥运在即,中国跳水队每日里热火朝天,镜头内外的人都在马不停蹄地忙碌,每个人脸上都写着两个字——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