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泳协会官方网站 农夫山泉
官方指定用水


运动员资料库

《游泳》杂志

联系中国游泳协会

电话:010-67170593
传真:010-67170595
邮编:100763
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4号 训练局水球馆2-3楼
通讯地址:东城区体育馆路2号
增值税专用发票开票信息

相关链接

国内新闻
“人满为患”供应社会的游泳场馆尚在紧张之中
2005-07-06 10:23
    这两天,新华社发的一张新闻照片被各媒体广泛采用,有的还被作头版主打巨照。照片内容是南方某市一游泳馆的“盛况”:泳池里根本不是游泳的镜头,而仿佛是水中集会的画面。因为密度太大,人们都是一个挨一个地站着,别说游泳了,就连有个下脚之地都算幸运了,称摩肩接踵、密不透风毫不为过。而“人满为患”、“下饺子”、“水中‘漫步’”等字眼,则是一些报纸上的照片标题。

    无它,都是高温惹的祸。

    然而,此情此景却使人想到两点。

    第一,我们的一些体育设施建设,还远远跟不上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需要。即使是发达的省会级大城市,供应社会的游泳场馆尚且这般紧张,其他中小城市、农村乡镇的人均池水面积,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二,严格讲,作为公共场所的游泳池、馆,单位时间内,无论如何是不宜对泳池人数放任自流的。这是因为,从公共安全角度讲,“人口密度”如此超饱和,便埋下了许多隐患。一是因人挤人,倘若妇孺幼小滑倒,别说救生员能否及时挤过来施救,就是出现混乱后的水下窒息及践踏群伤,都是难以应对的。再有,从公共卫生角度看,最少几百人拥挤在那么一个可怜的池子里,水的浑浊度、细菌数及有害微生物含量,都将是惊人的。而在传导学上,水又是最好的介质,所以,一池“温吞”水中密密麻麻,从传染病学角度上绝对是不合理的,对生物抵抗力较低的女性尤其不卫生。

    那么,在不可能大批游泳场所一下子冒出来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解决盛夏泳池人满为患的问题呢?一是,在保证安全、不影响正常工作与管理的前提下,内部的游泳场所向社会开放(其实有的城市已有相关规定),特别是高校更应走在前面。因为大多数高校都有泳池,而且马上又要放暑假,有充分条件可为社会分忧(还能为自己创收)。二是,为保证公共卫生安全,阻断传染病散播渠道,对外开放的社会游泳场所,应采取定额式经营,在泳客密度超标时,不再卖票。而为照顾更多人能入水,最好采取限时,以增加流动量。

    这一“开”一“收”,虽乃权宜之计,但旨在人文关怀,因为那种“站”泳没有快乐,只有受罪,还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