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常州6月2日体育专电(记者周欣 顾烨 孔祥鑫)2010年国际泳联第17届跳水世界杯赛2日开始,而国际泳联却在1日出人意料推出了集体项目;这一新增项目被普遍认为是制约中国队一枝独秀的重要举措,然而集体项目能否真正限制中国还是一个未知数。毕竟,中国队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选材体系和训练手段;毕竟,比赛较量的还是各国跳水的综合实力。
中国跳水的强大毋庸置疑,在国内有“梦之队”的美誉,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取了8枚金牌中的7块。正如国际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主席海苏斯·迈纳所言:“中国跳水不是很强,而是特别强!增设这个项目是为了推广跳水,就像以前推出双人项目一样,让更多的运动员参加,给他们提供获得奖牌的机会。”
在国际乒联、世界羽联频频出招,出台“大球改小球”、“限制参赛人数”等规则制约中国军团后,国际泳联又推出了集体项目,同样是希望推陈出新,平衡世界跳水格局。
新增设的集体项目比赛相当于男女混双,按照规则,先进行三个3米跳板动作,然后是三个10米跳台动作;每名选手必须至少使用跳板和跳台动作一次,以总得分决定该队的名次。
中国队在1日进行的集体项目比赛中派上男子跳板名将罗玉通与跳台女将汪皓出战。结果,由于罗玉通一个跳板动作失误,夺标热门中国队最终名列第二。美国组合戴维·布迪亚和黑莉·石松获胜,俄罗斯搭档伊利亚·扎哈罗夫和尤利娅·科尔图诺娃位居第三。
美国选手击败中国组合登上冠军领奖台,让海苏斯·迈纳看到了集体项目的发展曙光。他说:“比赛挺有意思,这是我们第一次办集体项目,结果要比预想好。推出集体项目,就是希望它有机会进入奥运大家庭。它肯定无缘2012年伦敦奥运会,但进入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还是有可能的。”
在迈纳看来,“本次世界杯的集体项目应该算是测试赛”,获胜的美国选手并不能被称之为世界冠军并接受金牌,他们收获的是鲜花和吉祥物。但在世界杯上击败中国队,对很多国外选手来说,信心大增。
一位来自美国的观众马克·萨缪尔森在看台上对新华社对记者说:“推行集体项目后,大家在同一水平线上,都要挑选队员,适应比赛规则;因此,一旦这个项目进入奥运会,比赛输赢比以前存在着更大的悬念。”
国外选手的信心来自他们都是各国跳水的“顶梁柱”,比赛时需要板台兼顾、一专多能,比赛经验丰富,这个“新生儿”简直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比如加拿大神童德斯帕蒂、澳大利亚男台奥运冠军马修·米查姆、墨西哥女台世锦赛冠军保拉·埃斯皮诺萨等人。就连积极推广集体项目的迈纳本人,也曾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同时获得10米跳台铜牌和3米跳板第七名。
名将出马,再搭配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选手配对,冲击集体项目的奖牌甚至金牌的机会大增。
然而,对于只有一个“独苗”的队伍来说,怎样解决男女平衡是最大的难题。澳大利亚男台奥运冠军马修苦于没有相对出色的女子跳板选手搭配,只好放弃了这个项目,由名不见经传的队友伊桑·沃伦和安娜贝勒·史密斯出场。
而中国跳水人才济济,比赛时完全可以做到“术业有专攻”,不需要板台兼顾。对于运动员来说,跳板和跳台的训练属于基本功,哪个都不能少,但训练时肯定侧重专项,副项最缺乏的就是比赛经验。
正如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分析,罗玉通擅长跳板,上一次参加跳台比赛是五年前的事情,重新恢复跳台的难度动作对他来讲相当困难,所以比赛中难免被“瘸腿项目”牵扯了太多的精力;而汪皓专攻跳台,此前从未参加过3米跳板的比赛。
周继红坦言:“很早以前,在还没有推出双人项目时,伏明霞曾经在比赛中板台兼项;而我国其他跳水选手都没有这样比赛过,他们基本上都是专注于一个项目。对于集体项目,我们确实心里没底,还需要探讨和摸索。”
其实,集体项目也是考验教练员排兵布阵水平的比赛。迈纳指出:“教练必须要在派谁参赛、出场顺序和选用动作上多动脑筋。我相信,下次比赛会更精彩好看。”
新事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集体项目到底是限制中国,还是为外国选手量身定做并不重要,只要这个“新生儿”能够让更多的人喜欢跳水,参与跳水运动,就是国际泳联推新的最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