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泳协会官方网站 农夫山泉
官方指定用水


运动员资料库

《游泳》杂志

联系中国游泳协会

电话:010-67170593
传真:010-67170595
邮编:100763
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4号 训练局水球馆2-3楼
通讯地址:东城区体育馆路2号
增值税专用发票开票信息

相关链接

国内新闻
广州市荔湾区创建第九届全国“游泳之乡”情况汇报
2015-01-08 16:53 中国游泳协会

下载:广州市荔湾区创建第九届全国“游泳之乡”情况汇报PPT

  荔湾区位于广州市西端,辖区面积5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9.15万,行政街道22条,是广州市唯一拥有一河两岸的行政区,因辖区内河道纵横交错,曾有“一湾江水绿,两岸荔枝红”而得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使游泳成为群众参与度广、普及率高的体育运动项目,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始终将创建全国“游泳之乡”品牌放在关乎精神文明建设和体育健身惠民的高度加以强调,常抓不懈,不断深化内涵,擦亮品牌,我区连续九届被评为全国“游泳之乡”。

  一、从政策、规划层面着手,确保“泳乡”建设持续发展

  我区创建全国游泳之乡工作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基本格局。为主导好这项工作,区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分管体育工作的副区长为组长、有关部门参与的创建全国“游泳之乡”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定期研究部署“游泳之乡”建设工作。“泳乡”建设工作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为使“泳乡”建设与之同步进行,2013年区委、区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游泳之乡”建设的实施方案》,纳入了《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的“1+15”系列政策文件中。“泳乡”建设“实施方案”对我区创建全国“游泳之乡”提出了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包括游泳场馆建设规划;居民群众游泳运动的参与度;水上运动发展的主体项目;高水平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游泳专业教练员、裁判员以及游泳场馆经营管理人才、救生员队伍建设;游泳场馆监管体系构建;公共游泳场馆惠民服务等方面。为落实这些规划和目标任务,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并将责任分解到区属有关部门和单位,“游泳之乡”建设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这些政策、规划、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地保障了全区“泳乡”建设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硬件建设,进一步完善游泳场馆设施

  随着我区游泳运动的不断发展,如何进一步完善游泳场馆设施、满足居民群众游泳健身需要问题列入了区委、区政府的议事日程。在加强游泳场馆建设方面,我区采取了多途并举的措施:一是加大公共游泳场馆改造力度。从2012年起,区财政投入1.7亿元对西郊游泳场这个100年游泳场馆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工程分二期进行,一期改造投资5000万元,建成2个50米标准游泳池和1个4000平方米的沙滩游泳池,2013年7月已完工。2013年8月起进行二期改造,将建设1个具有游泳、跳水多功能的室内恒温游泳馆和1个儿童游泳池等设施,目前正在进行施工。这一公共游泳场馆的改造升级,连同我区已有的沙面游泳场、海角红楼游泳场、花力会游泳场、区体校游泳馆等公共游泳场馆为居民群众的日常游泳健身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二是利用教育综合改造工程契机,加快中小学校游泳场馆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如真光中学初中部2011年新建了1个25米游泳池,广东省实验中学将原50米标准游泳池改造成为室内50米标准游泳馆。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兴建居民小区游泳池。近五年全区居民小区兴建各类游泳场馆6个。目前,全区共有各类游泳场馆60个,其中50米游泳池16个,25米游泳池16个,不规则游泳池28个。

  三、深化体教结合工作机制,大力培育优秀游泳运动人才

  多年来,我区一直在探索体教结合培育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工作机制,在总结、分析过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13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荔湾区关于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制定了《荔湾区体教结合工作细则(试行)》,进一步整合了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的场地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行政资源,加大优秀游泳运动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是统一规划训练网点。区体育、教育两部门综合考虑全区场地设施分布、带训师资力量和在训学生梯队结构等方面因素进行整体布局,在全区选择了9个单位作为青少年游泳训练网点,目前在训学生达600人。二是统一调配师资力量。区成立了游泳项目组,由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教练员、体育教师组成,实行总教练负责制。目前,我区共有游泳教练员26名,其中,国家级教练员1名,高级教练员3名。三是统一部署选材。中小学训练网点和区体校训练点按照各自分工,开展不同年龄组选材、训练工作,同时,做好输送衔接,形成三级选材、训练格局。四是统一绩效评估。对全区各游泳训练网点带训的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训练工作情况,实行统一的绩效评估标准和奖励办法。五是统一组队参赛。参加市以上比赛的队员选拔均由游泳项目组在9个训练点的学生中挑选。六是统一安排使用经费。区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作为体教结合工作专项经费,由区体育和教育两部门共同管理使用。体教结合工作机制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区优秀游泳运动人才的培养,我区青少年游泳队在全市比赛中一直独占鳌头,始终保持绝对优势。近五年来,我区向市以上游泳运动队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后备人才,其中,周嘉威2010年在广州亚运会上获得50米和100米蝶泳2枚金牌;余贺新2014年在南京青奥会上获得50米自由泳、50米蝶泳、男女4×100米自由泳接力、男女4×100混合泳接力4枚金牌和100米自由泳银牌,在仁川亚运会上获得男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金牌;缪经纬2010年在蹼泳世界杯赛上获得1枚金牌、2枚铜牌;夏煜桦2011年在国际泳联跳水大奖赛(意大利站)上获得双人10米台冠军、个人10米台亚军,2013年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双人跳台冠军;何倩在第八届世界体育大会救生比赛中获得2枚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

  四、普及与特色相结合,推动群众游泳健身活动开展

  为普及推广游泳运动,辖区内公共游泳场馆常年对外开放,每天开放时间均在12小时以上,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游泳场馆对外开放。各游泳场馆积极开展游泳普及培训,每年举办各类游泳教学班200个班次以上,每次培训班时间都在12天以上。辖区内中小学大力推广游泳运动,开设游泳运动普及课程,积极开展游泳运动技术和游泳救生知识教育,区教育部门规定有游泳场馆的中小学90%以上的适龄青少年至少掌握一种正式泳姿,同时对有游泳特长的中小学生实行特招制度,建立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条龙”的游泳人才培养机制。区体育部门注重发挥区游泳协会和冬泳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协会组织的引导和指导,吸引更多的居民群众参加游泳健身活动,进一步扩大游泳人口。据统计,每年到辖区内游泳场馆游泳的人员达400多万人次。在抓好游泳运动普及的同时,我区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具有当地特色的群众水上活动,每年组织水上体育花会,组队参加横渡珠江活动和参加广州国际龙舟赛,特别是积极支持街道社区居民自发组织“沙溪龙舟赛”,我区和毗邻的佛山市居民群众都踊跃参加,活动持续了50多年,为丰富广佛两地居民群众的文体生活,增进两地人员的交往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强化安全意识,规范管理游泳场馆

  我区始终将确保安全作为游泳场馆经营管理的重点来抓。一是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网站、宣传栏、图片展览、咨询活动等形式开展游泳技术、救生技术的宣传,使参加游泳健身活动的居民群众高度重视游泳安全。特别是中小学专门开设了游泳安全及救生课程,培养青少年游泳安全意识,使其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二是每年定期举办辖区内游泳场馆负责人和救生员安全培训班,并进行救护应急演练,增强游泳场馆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救生技术、技能。三是规范游泳场馆的经营管理。2013年,区体育部门编制了“游泳场馆卫生管理规定”、“游泳场馆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游泳场馆救生人员岗位职责”、“游泳场馆意外事故应急处理措施”、“游泳场馆水质净化消毒规定”等十八项具体工作制度,印发给全区各游泳场馆执行,使游泳场馆的经营管理有章可循,更加规范。四是加强游泳场馆日常监管。区体育部门经常联合有关部门对辖区内游泳场馆进行监督检查,对各游泳场馆的水深、水质、消毒、净化设施、救生设备、经营证照和救生员上岗情况等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责令整改。五是增强游泳场馆保险意识。要求游泳场馆购买公众责任险。六是认真做好重大活动的组织工作,确保安全。如每年组队参加横渡珠江活动和粤港澳游泳活动选拔人员时,均进行达标测试,并进行安全培训,还为参赛人员购买人生保险。组织举办的龙舟赛、中小学生游泳锦标赛等活动,都制定了应急预案,并安排了相应的医疗保障队伍。

  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区在“泳乡”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居民群众的游泳健身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有益工作,惠及了民众。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发挥“泳乡”品牌效益,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是我们工作的新目标、新追求。